GA黄金甲:趣味田径:让课堂跑起来的小学体育说课设计
清晨的操场还沾着露水,一群二年级的孩子围着我蹦跳:“老师,今天玩什么呀?”我笑着指向跑道边的彩色锥桶:“今天我们要当‘森林小勇士’,闯过障碍去寻宝!”这堂《趣味障碍跑》的说课设计,正是从这样一个充满童趣的场景出发,将传统的田径教学转化为一场“冒险游戏”。

一、教材里的“活”故事:把规则变成魔法
田径是体育课程的基石,但“跑、跳、投”若只停留在机械重复,便成了孩子们的负担。《障碍跑》一课的核心,是将“跨越、钻爬、绕桩”这些技术动作,包装成“森林探险”的故事线:锥桶化作“神秘树桩”,体操垫变成“柔软沼泽”,呼啦圈则是“传送门”。当我说“小勇士们要跨过树桩、钻过沼泽、绕过传送门才能拿到宝藏”,原本单调的动作瞬间有了生命力——原来跑步不是为了完成任务,而是为了完成一场冒险!
这种“故事化改造”背后,是对教材的深度解读:障碍跑的本质是综合运动能力的培养,而游戏化设计恰好契合低龄儿童“具象思维为主”的认知特点。就像把数学题变成“解谜游戏”,我们也在把体育技能变成“可感知的挑战”。
二、学情中的“小秘密”:读懂每个孩子的“怕”与“爱”
说课最忌“一刀切”。二年级学生平均注意力时长仅15分钟,若整节课都是教师示范、学生模仿,很快就会有人喊“累死了”。但他们的优势也很明显:好奇心强、喜欢竞争、渴望被认可。于是我在设计中埋了三个“小心思”:
- 分层任务卡:给能力较弱的孩子设置“矮锥桶+短距离”,让他们先体验“成功跨越”的快感;给运动天赋好的孩子增加“高锥桶+曲线跑”,满足他们的挑战欲。
- 小组竞赛制:以4人小组为单位,完成障碍后集体击掌才算有效,既培养合作意识,又用团队压力激发参与感。
- “勇气勋章”奖励:哪怕只是鼓起勇气尝试了一次高难度动作,也能得到印着“勇敢者”的小贴纸——比起速度,我们更看重“敢试”的态度。
记得上次上课,有个叫朵朵的女孩总躲在队伍后面,直到小组同伴拉着她的手说“我们一起走”,她才颤巍巍地迈出第一步。后来她在周记里写道:“我今天跑了障碍,虽然慢,但我做到了!”这份“被看见的勇气”,正是学情分析的终极答案。
三、目标里的“大梦想”:不止于跑得快
新课标强调“运动能力、健康行为、体育品德”三维目标的融合,《趣味障碍跑》的教学目标也藏着“小而深”的设计:
- 技能目标:85%的学生能连贯完成“跨、钻、绕”动作(对应运动能力);
- 认知目标:通过小组讨论,说出至少两种安全通过障碍的方法(对应健康行为);
- 情感目标:在竞争中学会鼓励同伴,面对困难时不放弃(对应体育品德)。
其中最打动我的是“情感目标”——当看到平时调皮的浩浩主动扶起摔倒的同学,当内向的阳阳因为小组胜利兴奋得跳起来,我才明白:体育课的意义,从来不只是教会孩子怎么跑,更是教会他们如何在群体中发光,如何面对自己的“做不到”。

四、教学过程的“小剧场”:让每一分钟都有戏
说课的关键在于“如何落地”。我的教学过程像一部微型戏剧,分为“情境导入—探索实践—挑战升级—放松小结”四幕:
- 第一幕:情境导入(5分钟):播放《狮子王》片段,提问“辛巴是怎么穿过荆棘丛的?”,自然引出“障碍跑”主题,让孩子们带着角色代入感进入课堂。
- 第二幕:探索实践(20分钟):先由“森林向导”(教师)示范动作,再让学生分组练习,期间巡回指导并拍摄视频——课后把视频发到班级群,家长能看到孩子的进步,孩子也能直观发现自己的不足。
- 第三幕:挑战升级(15分钟):设置“森林寻宝”游戏,每组需依次完成障碍并找到隐藏的“能量宝石”(标志物),最快完成的组获得“最佳探险队”称号。这里特意设计了“随机障碍组合”,考验学生的应变能力。
- 第四幕:放松小结(5分钟):用轻柔的音乐做拉伸,引导学生分享“今天最骄傲的事”,最后发放“勇气勋章”,让成就感延续到课后。
结语:说课是“心”的对话,而非“技”的罗列
有人说,说课就是背流程、念稿子。但在我看来,好的说课应该是一场“教育叙事”——它讲述的不是冷冰冰的教学步骤,而是教师对孩子的理解、对学科的热爱,以及课堂上那些闪闪发光的瞬间。当我们把“障碍跑”变成“森林探险”,把“达标测试”变成“寻宝游戏”,本质上是把“以教师为中心”转向“以学生为中心”。
下次站在说课台上,我想我会更自信地说:“这堂课,我要让孩子记住的,不是正确的跑步姿势,而是‘我可以做到’的信念。”毕竟,体育的终极意义,不就是让人在奔跑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光芒吗?
(全文约750字)
留言: